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制及其对生殖的影响
    邵梦宇, 马赛花, 宫政, 赵晓丽, 赵志梅
    2025, 52 (3):  241-245.  doi: 10.12280/gjfckx.20241166
    摘要 ( 41 )   HTML ( 23 )   PDF(5224KB) ( 7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妇科疾病,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EMs患者中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的发病风险增加,二者对女性生殖能力的负面影响也被广泛关注。EMs合并CE的潜在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炎症状态、类固醇激素、微生物病原体、微小RNA相关。作为一种炎性疾病,EMs在发病过程中引起的免疫炎症变化直接促进了CE的发展。类固醇激素中的雌、孕激素浓度异常,尤其是雌激素升高,促进了EMs和CE共同发病。宫腔内外菌群的失衡通过局部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加速了EMs和CE共同发病的进程。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者,微小RNA通过影响各个通路蛋白的表达也在二者共同发病的过程中发挥作用。EMs和CE共同发病使得子宫内膜容受性进一步受损,影响女性生殖能力。综述EMs合并CE的发病机制及其对生殖的影响,以期为EM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诺孕素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严莹, 杨洋, 钟华, 梁炎春
    2025, 52 (3):  246-251.  doi: 10.12280/gjfckx.20250166
    摘要 ( 48 )   HTML ( 22 )   PDF(6548KB) ( 6 )  

    痛经是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主要症状之一,AM相关性疼痛的发病涉及多种机制。地诺孕素作为AM相关性疼痛治疗的关键药物之一,在AM的长期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基础研究表明,地诺孕素能通过有效抑制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促进凋亡,调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免疫微环境,抑制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机制,达到减轻炎症、降低疼痛过敏,控制AM进展的目的。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阐明地诺孕素在缓解AM相关性疼痛和改善子宫出血、控制子宫体积方面的效果优于其他药物,可以作为AM相关性疼痛的长期治疗药物,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地诺孕素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曾璐璐, 曾俏俏, 张畹晴, 潘颖珊, 原子欣, 刘慧玲, 欧阳美金
    2025, 52 (3):  252-256.  doi: 10.12280/gjfckx.20250088
    摘要 ( 50 )   HTML ( 19 )   PDF(6789KB) ( 23 )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由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球菌及厌氧菌等多病原体协同作用引发的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慢性炎症反应及输卵管纤维化,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严重并发症。在发病机制方面,性传播病原体通过免疫逃逸介导初始感染,厌氧菌通过生物膜形成及毒素分泌加剧继发感染,而宿主过度的炎症反应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激活是组织纤维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治疗策略方面,抗生素联合方案较单药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中成药联合抗生素可降低复发率并减少炎性因子水平;物理治疗及多学科诊疗模式可改善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诸多研究证实联合治疗通过覆盖多重病原、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及促进组织修复实现协同增效,但需进一步优化急性期病原学诊断技术及厌氧菌检测体系。未来应结合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检测技术,构建个体化分层治疗策略,重点探索抗生素-中药-物理治疗的三联方案对慢性PID的长期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诊疗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 论著
    阴道斜隔综合征微创手术治疗后的生殖预后分析
    刘琳琳, 黄晓武, 夏恩兰
    2025, 52 (3):  257-261.  doi: 10.12280/gjfckx.20250261
    摘要 ( 52 )   HTML ( 11 )   PDF(5084KB) ( 6 )  

    目的: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Herlyn-Werner-Wunderlich syndrome,HWWS)患者微创手术治疗后的生殖预后,分析其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诊治中心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有生育要求的25例HWW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手术,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25例患者的术后妊娠率(80% vs. 8%)和活产率(69.2% vs. 0%)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早产的发生率为23.1%(6/26)。术后有20例患者成功妊娠,其中17例为自然妊娠,3例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早产、流产、胎儿畸形引产等,双子宫、纵隔子宫和双角子宫患者的妊娠结局存在差异,双子宫患者妊娠多发生在斜隔侧,而纵隔子宫患者术后生育率较高。所有分娩患者均行剖宫产。结论:HWWS患者微创手术后妊娠率和活产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和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仍需关注。子宫畸形类型、妊娠位置和手术方式等因素影响妊娠结局,术后密切监测和管理对改善生殖预后至关重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 病例报告
    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行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遗传学病因探索
    周静, 乔凤昌, 张翠平, 刘安, 李璃, 季修庆, 许争峰
    2025, 52 (3):  262-266.  doi: 10.12280/gjfckx.20250087
    摘要 ( 58 )   HTML ( 10 )   PDF(5653KB) ( 8 )  

    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是一种性发育障碍,患者的遗传物质、激素水平和性腺均为男性特征,但由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异常,雄激素无法发挥其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患者呈现女性表型。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对4例高度怀疑CAIS患者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结果提示均存在AR基因(NM_000044.6)突变。病例1为AR基因c.2401del:p.T801Pfs*8变异,病例2为AR基因c.2494C>T p.Arg832* stop_gained变异,病例3为AR基因c.1581G>A p.Trp527* stop_gained变异;病例4为AR基因c.57C>A p.Tyr19* stop_gained变异,均评估为致病性变异,是CAIS的主要原因。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的AR基因突变以往未见报道,病例2的AR基因突变仅有1例报道。应用WES技术检测CAIS遗传病因可快速、高效、准确地明确致病原因,从而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宫腔镜术中突发空气栓塞一例
    周媛, 王真真, 操孟冬, 沈雪
    2025, 52 (3):  267-270.  doi: 10.12280/gjfckx.20241162
    摘要 ( 47 )   HTML ( 14 )   PDF(5298KB) ( 7 )  

    宫腔镜检查是妇科疾病常用的诊疗手段,而空气栓塞是宫腔镜术中一种罕见的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若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报告1例24岁患者,顺产40 d后因阴道间断出血及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回声而住院接受宫腔镜检查。术中患者突发烦躁,血压、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急剧下降,经紧急抢救,患者生命体征一度平稳并转重症医学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进一步治疗,但因病情反复,家属最终选择放弃治疗。本病例提示,宫腔镜检查术中若出现烦躁、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需高度警惕空气栓塞的可能。尤其是PetCO2下降伴随血压下降,并难以用低血容量解释时,可能是空气栓塞的早期预警信号。因此,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断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NG-IUS固定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期间发生大出血致重度贫血一例
    李飞艳, 朱从心, 李咏, 孙丽, 刘瑜
    2025, 52 (3):  271-274.  doi: 10.12280/gjfckx.20250063
    摘要 ( 45 )   HTML ( 18 )   PDF(6302KB) ( 11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节育系统(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LNG-IUS)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方法,但脱落率较高。宫腔镜缝合固定术是一种新兴微创技术,可改善LNG-IUS的稳定性。报告1例37岁子宫腺肌病患者,因LNG-IUS脱落史接受LNG-IUS固定术,术后短期疗效显著,但术后11个月发生持续性大量阴道出血,最终行腹腔镜下暂时阻断子宫动脉挖除子宫腺肌病手术治疗。该病例提示LNG-IUS固定术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需警惕其长期并发症,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术后加强随访管理,以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综述
    凝血酶敏感蛋白-1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
    任晟, 王永红
    2025, 52 (3):  275-279.  doi: 10.12280/gjfckx.20250051
    摘要 ( 37 )   HTML ( 14 )   PDF(5224KB) ( 12 )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P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滋养细胞侵袭不足导致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胎盘发育异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障碍等是PE发病的重要因素。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是由人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多结构域、多功能的细胞外基质糖蛋白,TSP-1的多结构域可与多种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相互作用,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血管生成、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细胞侵袭、免疫反应等)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表明,TSP-1在PE患者胎盘及母体血清中表达升高,其可能是PE发病的原因之一。综述TSP-1在P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P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痫前期非药物及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
    秦晓培, 周齐
    2025, 52 (3):  280-285.  doi: 10.12280/gjfckx.20250094
    摘要 ( 37 )   HTML ( 12 )   PDF(6213KB) ( 7 )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水肿和大量蛋白尿,严重时可导致母婴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子痫前期的预防主要包括非药物预防和药物预防。子痫前期的非药物预防主要聚焦于生活方式优化及系统化孕期管理,包括均衡膳食、规律运动、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对孕期体质量进行分层管理。同时,临床医生应在妊娠早期结合患者的病史、查体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精准识别子痫前期高危人群,进行个性化预防,以改善母婴长期预后。药物预防方面,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 mg/d)作为循证依据最充分的干预手段,被多国指南推荐用于高危孕妇的早期预防;钙补充剂(≥1 g/d)也可降低患子痫前期的风险,尤其适用于低钙摄入人群;维生素D(600~2 000 IU/d)通过免疫调节及抗氧化作用显示出其潜在的子痫前期的预防价值。此外,他汀类药物、二甲双胍和埃索美拉唑等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虽初步证据支持其疗效,但安全性仍需大样本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合并心脏病母婴风险评估及管理的研究进展
    毛逍, 曲冬颖
    2025, 52 (3):  286-292.  doi: 10.12280/gjfckx.20250190
    摘要 ( 41 )   HTML ( 12 )   PDF(7529KB) ( 9 )  

    妊娠合并心脏病作为产科常见合并症,已成为我国孕产妇非产科因素死亡的首要原因。妊娠期血流动力学等生理性改变可导致心脏负荷明显加重,诱发潜在心脏疾病的临床表现或促使原有心脏病病情进展,进而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同时显著增加早产、小于胎龄儿等新生儿事件的发生风险。理想的临床管理策略应建立在妊娠前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平衡母体治疗需求与胎儿安全保障。近年虽然母体心脏风险评估体系不断取得进展,但针对其新生儿结局的预测研究仍不充分。此外,妊娠期管理中的临床决策(如药物或手术治疗、终止妊娠的时机和方式)如何兼顾母婴安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目前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及国际指南共识,系统阐述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母婴风险评估进展及妊娠期管理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论著
    妊娠合并肝硬化母体及胎儿不良结局的Meta分析
    潘志秀, 高泷, 石珂, 张秀平, 王福铃
    2025, 52 (3):  293-301.  doi: 10.12280/gjfckx.20241098
    摘要 ( 41 )   HTML ( 15 )   PDF(7861KB) ( 12 )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肝硬化对母体及胎儿造成的不良结局及其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4年6月的文献,收集关于妊娠合并肝硬化的相关研究。借助RevMan 5.4以及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1篇,涉及6个国家的8 958例妊娠合并肝硬化患者。Meta分析显示,肝硬化妇女母婴不良结局风险显著增加,包括剖宫产(OR=2.57,95%CI:2.07~3.18)、产后出血(OR=4.29,95%CI:3.41~5.40)、妊娠期高血压(OR=4.12,95%CI:1.95~8.71)、妊娠期糖尿病(OR=2.08,95%CI:1.56~2.79)、胎儿死亡(OR=2.87,95%CI:2.04~4.04)、早产(OR=5.19,95%CI:3.51~7.69)等。结论:妊娠合并肝硬化可能增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更准确地识别这些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NT增厚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梁逸萱, 周冉, 孟露露, 刘婷婷, 霍海芹, 张沁欣, 胡平, 许争峰, 王艳
    2025, 52 (3):  302-308.  doi: 10.12280/gjfckx.20250061
    摘要 ( 41 )   HTML ( 11 )   PDF(6329KB) ( 10 )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颈后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4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超声提示NT增厚(≥3.0 mm)并接受CMA检测的孕妇1 033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分为单纯NT增厚组(918例)和NT增厚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组(115例)。单纯NT增厚组根据孕妇年龄分为高龄组(≥35岁,135例)和非高龄组(<35岁,783例);根据NT厚度分为3.0~3.4 mm组(506例)、3.5~4.4 mm组(288例)、4.5~5.4 mm组(80例)以及≥5.5 mm组(44例)。结果:1 033例NT增厚胎儿共检出染色体异常170例(16.5%),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122例(11.8%),大片段结构异常[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10 Mb]10例(1.0%)和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CNV<10 Mb)38例(3.7%)。NT增厚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组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单纯N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1% vs. 13.6%,χ2=48.388,P<0.001)。单纯NT增厚的孕妇中,高龄组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 vs. 11.5%,χ2=20.389,P<0.001);无论高龄组或非高龄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随NT厚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P<0.05);NT在3.5~4.4 mm和4.5~5.4 mm时,高龄组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 vs. 10.9%,P<0.001;42.9% vs. 16.7%,P=0.040)。结论:除非整倍体外,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与NT增厚也密切相关,CMA可有效提高NT增厚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随NT厚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NT增厚合并孕妇高龄或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将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病例报告
    阴道分娩直肠扣眼裂伤一例
    刘持稳, 韦静
    2025, 52 (3):  309-311.  doi: 10.12280/gjfckx.20241002
    摘要 ( 45 )   HTML ( 12 )   PDF(3389KB) ( 9 )  

    会阴裂伤是阴道分娩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以Ⅰ度、Ⅱ度会阴裂伤较为常见,Ⅲ度及Ⅳ度会阴裂伤发生率低。直肠扣眼裂伤是一种阴道分娩的特殊罕见并发症。报告1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并发直肠扣眼裂伤的病例,该患者分娩时发生胎儿手臂贯穿会阴体,分娩后行阴道裂伤修补术+直肠修补术,术后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调整饮食结构、伤口充分置管引流,未发生直肠阴道瘘、切口裂开等并发症,痊愈出院。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总结临床诊治直肠扣眼裂伤的经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个CTNNB1基因变异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黄芬芳, 张兰兰, 黄艳华, 梁佩
    2025, 52 (3):  312-314.  doi: 10.12280/gjfckx.20250055
    摘要 ( 43 )   HTML ( 11 )   PDF(4275KB) ( 11 )  

    对一个神经发育障碍伴痉挛性双侧瘫痪和视觉缺陷罕见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并进行遗传学分析。先证者因严重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痉挛性双侧瘫痪、斜视、特殊面容就诊于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先证者母亲具有与先证者相同的表型且已妊娠23周,余家系成员无异常表型。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血样及先证者母亲的羊水,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先证者及其母亲基因检测结果提示CTNNB1基因外显子11存在c.1759C>T(p.R587*)的杂合突变,先证者的该变异遗传自其智力障碍的母亲,该变异使CTNNB1基因第1759位核苷酸的胞嘧啶(C)被胸腺嘧啶(T)取代,导致第587位氨基酸变为终止密码子。SWISS-MODEL软件分析提示该变异位点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截短蛋白。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759C>T(p.R587*)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Supporting)。先证者外祖父母及先证者父亲未检测到该变异;羊水检测未携带该变异,胎儿出生至今未发现异常。先证者及其母亲CTNNB1基因的杂合变异考虑为导致该母子神经发育障碍伴痉挛性双侧瘫痪和视觉缺陷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辅助临床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标准与指南
    美国母胎医学会《无自然早产史女性短子宫颈的管理指南(2024)》解读
    冷芹, 钟晓玲, 于威威
    2025, 52 (3):  315-318.  doi: 10.12280/gjfckx.20250165
    摘要 ( 41 )   HTML ( 12 )   PDF(5331KB) ( 20 )  

    近年来早产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大多数在妊娠34周前分娩的孕妇既往没有早产史。由于子宫颈缩短与早产的发生相关,因此评估宫颈长度并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早产的发生。经阴道超声评估妊娠中期宫颈长度是临床上预测自发性早产的最佳方法之一。2024年美国母胎医学会(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SMFM)发布了咨询系列第70号文件《无自然早产史女性短子宫颈的管理指南》,内容涵盖了宫颈长度的测量、短宫颈的定义及预防治疗措施,为没有早产史的短宫颈孕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科肿瘤研究: 综述
    E3泛素连接酶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连思晗, 韩梦菲, 王玉珏, 赵琳燕, 胡燕
    2025, 52 (3):  319-325.  doi: 10.12280/gjfckx.20250173
    摘要 ( 36 )   HTML ( 9 )   PDF(7521KB) ( 10 )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女性健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和始动因素,尽管手术和放化疗等使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获得了很大改善,但晚期宫颈癌生存率仍不容乐观,因此,寻找针对性的治疗靶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方法。E3泛素连接酶作为泛素化级联反应中的关键酶,负责将泛素分子标记到靶蛋白上,从而调控其生物学功能。E3泛素连接酶主要可分为RING型、HECT型及RBR型三大类,通过调控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参与迁移与侵袭、影响细胞周期、调节放化疗敏感性和介导免疫逃逸等机制阻断HPV持续感染状态,抑制宫颈癌进展。在应用方面,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或直接靶向E3泛素连接酶均能够延缓疾病进展,且近年新开发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及分子胶也在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流控技术在卵巢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徐若兰, 杨将, 周金婷
    2025, 52 (3):  326-330.  doi: 10.12280/gjfckx.20250185
    摘要 ( 32 )   HTML ( 13 )   PDF(860KB) ( 12 )  

    卵巢癌因早期诊断困难和化疗耐药导致死亡率较高,成为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以高敏感度、低样本和试剂消耗量、快速响应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优势,在卵巢癌的诊断及治疗中展现出一定潜力。诊断领域中,微流控技术通过联合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突破了单一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局限,实现了高敏感度快速筛查;还通过液体活检(如外泌体标志物筛选和循环肿瘤细胞高效鉴别),显著提升了卵巢癌早期诊断的可靠性。治疗层面上,微流控技术通过模拟肿瘤微环境揭示耐药机制,开发靶向递送系统增强药物敏感性,并精准构建可控释放的纳米载体优化药物效能与安全性。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有望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和Rad3相关蛋白在卵巢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应用
    冯晓宇, 闫丽隽
    2025, 52 (3):  331-336.  doi: 10.12280/gjfckx.20250141
    摘要 ( 45 )   HTML ( 11 )   PDF(6305KB) ( 9 )  

    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治疗面临铂类耐药和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inhibitor,PARPi]耐药的双重挑战。因此,如何克服其耐药性成为研究热点。卵巢癌耐药与DNA损伤应答关键基因发生逆转突变密切相关,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和Rad3相关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nd Rad3-related protein,ATR)是细胞内重要的蛋白激酶,在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等多个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发现,ATR高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存活,增加了其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综述ATR的经典生物学功能,探讨ATR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介绍以ATR为靶点的卵巢癌治疗策略,以期为卵巢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进一步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科肿瘤研究: 论著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剥除的手术技巧探讨
    张伟峰, 张毅
    2025, 52 (3):  337-341.  doi: 10.12280/gjfckx.20241135
    摘要 ( 44 )   HTML ( 11 )   PDF(5651KB) ( 12 )  

    目的:探讨使用常规器械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transumbilic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 site surgery,TU-LESS)下卵巢良性肿瘤剥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因卵巢良性肿瘤而行TU-LES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肿物最大直径、肿瘤类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等,并对这些病例的手术视频录像进行回放,总结相关手术技巧,进一步分析手术技巧与手术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共24例患者接受了TU-LESS,均顺利完成,其中3例增加了辅助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脏器损伤、中转开腹,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出血和脐疝。患者平均年龄(26.6±7.2)岁,平均手术时间(81.5±1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6.6±15.1)mL。将24例患者按照实施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2组,后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前12例患者显著缩短[(87.9±14.1)min vs. (75.2±10.3)min,t=2.527,P=0.019],但2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频录像分析提示,建立有效操作三角是单孔腹腔镜手术中最关键的步骤,可以通过形成小操作三角、交叉三角以及增加辅助孔来实现。结论:TU-LESS下卵巢良性肿瘤剥除具有创伤小、美观程度高等优势,且可以通过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来完成,但术者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关技巧,特别是建立镜下有效操作三角的方法,从而缩短学习曲线,减少并发症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卵巢卵黄囊瘤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
    褚莹, 王艺璇, 花震丹, 郑佳慧, 王赞宏
    2025, 52 (3):  342-349.  doi: 10.12280/gjfckx.20240966
    摘要 ( 41 )   HTML ( 11 )   PDF(7496KB) ( 14 )  

    目的:分析卵巢卵黄囊瘤(ovarian yolk sac tumor,OYST)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OYST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从监测、流行病学和结局(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筛选2000年1月—2020年12月诊断为OYST的患者共358例,将其按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66例)和验证集(9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竞争风险分析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1年、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及实用性。通过建立风险分层系统,将患者分成高、低风险人群,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2组人群的生存差异。结果:多因素竞争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OYST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指数分别为0.829(95%CI:0.825~0.833)和0.808(95%CI:0.804~0.812),预测1年、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927、0.833、0.815和0.982、0.880、0.745。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预测的OYST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分析曲线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风险人群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人群(均P<0.000 1)。结论:构建的OYST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可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预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科肿瘤研究: 病例报告
    青年女性巨大卵巢平滑肌瘤一例
    江文静, 丁勇利, 吕群, 谢蕙霞, 李若芃, 周敏
    2025, 52 (3):  350-353.  doi: 10.12280/gjfckx.20241085
    摘要 ( 43 )   HTML ( 19 )   PDF(18322KB) ( 16 )  

    卵巢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多为单侧发病,肿瘤直径通常较小,且术前易误诊。手术治疗是明确诊断和治疗该病的关键手段,术后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报告1例罕见的卵巢平滑肌瘤病例,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巨大盆腔包块,术前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切除双侧卵巢肿物,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卵巢平滑肌瘤。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复发。通过对该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一例
    黄银波, 王颖, 李翠红, 车力凡
    2025, 52 (3):  354-357.  doi: 10.12280/gjfckx.20241005
    摘要 ( 47 )   HTML ( 15 )   PDF(6792KB) ( 7 )  

    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steroid cell tumor,not otherwise specified,SCT-NOS)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卵巢肿瘤,且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患者通常表现出男性化的体征,并且伴有雄激素水平的异常升高。卵巢SCT-NOS的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因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报告1例卵巢SCT-NOS的病例资料,患者因发现腹部包块7 d,下腹痛1 d收入院,妇科彩色超声显示盆腔异常囊性肿物,不除外扭转,初步诊断为腹腔囊肿,行腔镜下左侧卵巢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卵巢SCT-NOS。患者出院后失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卵巢浆液性癌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一例
    陈家玉, 邵亚雯, 彭皓晨, 吴珍珍
    2025, 52 (3):  357-360.  doi: 10.12280/gjfckx.20250035
    摘要 ( 49 )   HTML ( 14 )   PDF(4906KB) ( 15 )  

    报告1例晚期卵巢癌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病例。患者因腹胀3个月,自扪及腹部包块2个月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盆腔巨大肿物及盆腔积液,左侧腹股沟区多发增大淋巴结,多考虑转移,遂行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病理活检提示左侧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ⅣB期、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进行静脉化疗,第1周期使用紫杉醇和卡铂进行化疗,第2周期在原有化疗方案基础上添加贝伐珠单抗进行靶向治疗。化疗6个疗程后靶向治疗17个疗程,此后尼拉帕利维持治疗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