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综述
血清铁及铁死亡在子痫前期中的研究进展
陈怡冰, 涂静妍, 唐一铭, 林瀟阳, 刘焰铎, 韩晴
2025, 52 (4):  361-365.  doi: 10.12280/gjfckx.20250159
摘要 ( 29 )   HTML ( 20 )   PDF(5374KB) ( 9 )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特有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铁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不可或缺,其参与氧运输、能量代谢以及多种酶的合成。当血清铁水平异常时,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紊乱。铁死亡是一种铁离子依赖、以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研究发现,子痫前期患者血清铁代谢失衡,血清铁水平升高,可能通过引发铁死亡致使胎盘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滋养细胞浸润不足、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进而使胎盘功能受损,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血清铁代谢异常和铁死亡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深入探究其间具体机制,有望为子痫前期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噬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进展
杨瑶瑶, 王永红
2025, 52 (4):  366-370.  doi: 10.12280/gjfckx.20250297
摘要 ( 22 )   HTML ( 16 )   PDF(6582KB) ( 12 )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妊娠20周后新发高血压、蛋白尿等,严重时可进展为子痫,是全球范围内孕产妇和新生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PE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胎盘发育异常、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失衡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年研究发现,自噬作为细胞重要的稳态调控机制,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受损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在PE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具体而言,自噬通过调控滋养细胞侵袭能力、子宫螺旋动脉重塑过程、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反应强度以及内质网应激状态等多个环节参与PE的病理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多种信号分子和药物可通过调节自噬活性影响PE的疾病进展,为开发新型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述自噬在PE发病机制中的分子作用及其治疗潜力,旨在为深入理解PE的病理机制和临床防治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脑胎盘子宫比在预测胎儿生长受限中的应用价值
姜云霞, 李佳慧, 李想, 夏明雪, 杨淑莉
2025, 52 (4):  371-376.  doi: 10.12280/gjfckx.20250234
摘要 ( 26 )   HTML ( 24 )   PDF(6273KB) ( 7 )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是一种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的妊娠并发症,其早期诊断和监测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脑胎盘子宫比(cerebral-placental-uterine ratio,CPUR)作为一种新兴的多普勒超声参数,通过整合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和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预测FGR中展现出显著优势。CPUR对早发型和晚发型FGR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潜力,尤其在晚发型FGR中,部分研究表明CPUR的预测效能优于传统血流指标,且与手术分娩、围产儿死亡等不良妊娠结局显著相关。此外,CPUR对妊娠期高血压和妊娠前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围产结局的预测价值也得到初步验证。综述CPUR在FGR中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旨在通过CPUR对FGR高危胎儿进行早期诊断和合理监测,减少FGR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并为CPUR的临床推广和个体化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死胎关系的研究进展
姚政洋, 伍绍文, 刘瑞霞, 阴赪宏
2025, 52 (4):  377-383.  doi: 10.12280/gjfckx.20250195
摘要 ( 20 )   HTML ( 12 )   PDF(6991KB) ( 8 )  

死胎是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之一,死胎的发生不仅会给孕产妇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伤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研究表明,HDP是导致死胎的重要母体因素之一,而关于不同高血压分级对HDP和死胎的影响仍知之甚少,血压控制水平与死胎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且HDP孕妇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对HDP是否有益也尚存争议。综述HDP对死胎的影响、药物治疗HDP对死胎的影响、HDP导致死胎的作用机制及HDP导致死胎的管理,以期为死胎的预防管理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TP柠檬酸裂解酶在复发性流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任香凝, 李萍
2025, 52 (4):  384-388.  doi: 10.12280/gjfckx.20250333
摘要 ( 26 )   HTML ( 10 )   PDF(5589KB) ( 6 )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一种妊娠并发症,其发生与免疫功能异常、解剖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等许多因素有关,已有一些靶向药物在治疗RSA上取得了一定疗效。研究表明,ATP柠檬酸裂解酶(ATP citrate lyase,ACLY)可通过细胞内糖代谢、脂代谢等代谢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及功能,也可通过组蛋白乙酰化介导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进而影响免疫细胞增殖及免疫调控,并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综述了ACLY在RSA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RSA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论著
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妊娠中期引产17例临床分析
李灵燕, 赵先兰
2025, 52 (4):  389-393.  doi: 10.12280/gjfckx.20250044
摘要 ( 20 )   HTML ( 9 )   PDF(5005KB) ( 8 )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患者妊娠中期不同引产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CKD3~5期进行妊娠中期引产的孕妇17例,根据不同引产方式分为依沙吖啶组(乳酸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引产,9例)和水囊组(水囊引产,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引产效果、引产结局、引产并发症及引产前后的肾功能。结果:2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 vs. 100.0%,P =1.000)。2组引产-临产时间、总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死胎质量及宫内残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产后出血、会阴裂伤、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宫内感染、子宫破裂、中转剖宫取胎术及产褥感染等并发症。2组引产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及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合并瘢痕子宫患者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结论:乳酸依沙吖啶和水囊引产两种方法用于妊娠合并CKD3~5期患者妊娠中期引产均安全、有效,且未增加引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各有利弊,临床工作中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适宜的引产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前诊断羊水细胞Y染色体异常七例分析
周静, 季修庆, 李璃, 刘安, 王玉国, 周冉, 许争峰
2025, 52 (4):  394-401.  doi: 10.12280/gjfckx.20250032
摘要 ( 29 )   HTML ( 6 )   PDF(35953KB) ( 10 )  

目的:分析7例产前检测羊水细胞提示Y染色体异常的病例,总结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之间的联系,合理判读结果以指导产前遗传咨询。方法:收集产前检测提示Y染色体异常的7例病例资料,产前检测方式包括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光学基因组图谱分析技术,根据各检测方法的特点和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得出最接近真实的染色体结果。结果:7例Y染色体异常病例中,有6例为嵌合体(病例2除外)。病例1、2、6、7的各检测方法所提示Y染色体异常的情况基本一致,而病例3、4、5的各检测方法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论:在胎儿染色体的检查中,为了避免Y染色体结果的评估出现偏颇,建议进行以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基础,叠加其他各种分子和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方式,使Y染色体的信息能得到更全面的体现。临床医生需根据Y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和各检测方法的结果,综合评估胎儿出生后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从而做出正确的临床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病例报告
非瘢痕子宫妊娠合并子宫、卵巢破裂一例
马玲, 李亚西, 赵敏, 王静, 李红丽
2025, 52 (4):  402-404.  doi: 10.12280/gjfckx.20250155
摘要 ( 20 )   HTML ( 9 )   PDF(3268KB) ( 10 )  

子宫破裂是一种严重的产科急症,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母婴病死率高等特点。子宫破裂最常见的因素是瘢痕子宫,既往无手术史却于妊娠晚期发生子宫、卵巢破裂极为罕见。报告1例高龄孕妇非瘢痕子宫妊娠合并子宫、卵巢破裂的诊治过程,强调了非瘢痕子宫、卵巢破裂的特殊机制,包括高龄妊娠、强直性脊柱炎病史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对子宫肌层的影响,同时突出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以及多学科协作在急诊处理中的重要性,为临床上非瘢痕子宫妊娠合并子宫、卵巢破裂患者的提早预判、合理治疗提供参考,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盘部位超常反应合并梅毒感染一例
侯刘静, 周梦莹, 韦玉艳, 姜景岩
2025, 52 (4):  405-409.  doi: 10.12280/gjfckx.20250031
摘要 ( 19 )   HTML ( 8 )   PDF(17849KB) ( 6 )  

胎盘部位超常反应(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EPS)是一种少见的与妊娠有关的胎盘种植部位中间型滋养细胞(implantation site intermediate trophoblast,ISIT)非肿瘤性高度增生的良性病变,常发生于分娩及流产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无诱因的顽固性阴道出血。该病主要依靠病理确诊,病理特征为中间型滋养细胞较多地浸润于子宫蜕膜及平滑肌组织。报告1例药物流产合并梅毒感染患者流产后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伴间断性下腹痛50 d,超声示宫腔残留累及肌层伴丰富血流信号,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升高。行超声监测下宫腔镜残留胚物电切术,术后病理示胎盘部位超常反应。随访患者血β-hCG降至正常,恢复月经来潮,预后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膜腔穿刺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一例
何艳红, 蓝柳冰
2025, 52 (4):  410-413.  doi: 10.12280/gjfckx.20250358
摘要 ( 20 )   HTML ( 6 )   PDF(4252KB) ( 19 )  

产科脓毒症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意义重大。本研究报告1例难免流产孕妇发生脓毒性休克,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的病例。患者为27岁初产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妊娠中期因胎儿右位主动脉弓为排除胎儿染色体异常可能行羊膜腔穿刺术,术后16 d发生胎膜早破,引产过程中出现高热、持续性低血压、白细胞和降钙素原升高,伴血乳酸、肌酐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经液体复苏、升级抗感染、升压及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多学科协作救治,患者好转出院。该病例提示羊膜腔穿刺术后需警惕产科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同时强调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与多学科协作对产科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成功救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妇科肿瘤研究:综述
m6A甲基化修饰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思彩霞, 程岳, 孙壬涟, 许飞雪
2025, 52 (4):  414-419.  doi: 10.12280/gjfckx.20250231
摘要 ( 23 )   HTML ( 16 )   PDF(5932KB) ( 4 )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早期患者预后良好,但晚期及复发性患者生存期显著缩短。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RNA中最丰富的表观转录组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结合蛋白三类调节因子协同动态调控RNA代谢。研究表明,这些调节因子表达异常在EC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甲基转移酶样3(methyltransferase-like 3,METTL3)激活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Wilms肿瘤1相关蛋白(Wilms′ tumor 1-associating protein,WTAP)通过影响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 1,EGR1)/PTEN通路增强EC干细胞的特性。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和AlkB同源物5(AlkB homolog 5,ALKBH5)分别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Akt等信号通路及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表达,促进EC细胞增殖侵袭。此外,YTH m6A RNA结合蛋白2(YTH m6A RNA-binding protein 2,YTHDF2)和IGF2 mRNA结合蛋白(IGF2 mRNA binding protein,IGF2BP)也参与调控EC细胞恶性表型。这些发现为EC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视角。诊疗方面,METTL3、METTL14、FTO等蛋白高表达提示不良预后,而YTHDF2是鉴别癌前病变的潜在标志物。此外,METTL3过表达可激活CD8+ T细胞,抑制EC增殖,而METTL3/FGD5-AS1轴介导紫杉醇耐药,为EC的免疫治疗和改善化疗耐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乳头瘤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李祖雯, 郭洁, 宋殿荣
2025, 52 (4):  420-424.  doi: 10.12280/gjfckx.20250229
摘要 ( 33 )   HTML ( 9 )   PDF(6396KB) ( 14 )  

免疫逃逸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性感染、促进宫颈癌等相关恶性肿瘤进展的核心致病机制之一。在分子生物学层面,HPV的基因组区域在侵袭和感染宿主细胞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机体免疫应答层面,HPV通过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核心效应细胞的功能,同时干扰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效应细胞功能耗竭并诱导免疫耐受状态。值得注意的是,HPV还能通过改变阴道局部微生态平衡引发免疫调节与菌群稳态的交互失衡,构建有利于病毒持续存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深入解析这些机制对于研发有效的HPV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HPV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槲皮素抗宫颈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丽倩, 王宇, 高越, 白宇鑫, 范芮睿, 谢久梅, 吴效科
2025, 52 (4):  425-430.  doi: 10.12280/gjfckx.20250453
摘要 ( 26 )   HTML ( 7 )   PDF(6148KB) ( 7 )  

槲皮素是一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其分布广泛,对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槲皮素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包括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侵袭与迁移;促进氧化应激、激活p53基因、激活内质网应激、激活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从而促进细胞凋亡;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下调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比值等增加放射敏感性;通过调控凋亡因子的表达等增加化疗敏感性;通过干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Wnt/β-联蛋白(β-catenin)、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信号通路发挥抗宫颈癌作用。槲皮素在宫颈癌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槲皮素的临床应用仍面临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未来需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索,明确剂量-反应关系,规范用药方案标准,以期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妇科肿瘤研究:论著
基于实验室数据的卵巢恶性肿瘤机器学习诊断模型
程晓冉, 赵丹, 牛承志
2025, 52 (4):  431-438.  doi: 10.12280/gjfckx.20250162
摘要 ( 21 )   HTML ( 10 )   PDF(9533KB) ( 14 )  

目的:探讨基于多种实验室检测指标构建的人工智能模型用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3 465例卵巢恶性肿瘤和6 987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将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7 317例)和测试集(3 135例),采用Boruta特征选择法和Lasso回归法进行特征筛选,构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和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并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综合评估模型效能。结果:随机森林模型在测试集中表现最佳,AUC为0.924,准确率为0.872,召回率为0.749,优于其余3种模型及常用单一指标[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CA15-3和D-二聚体]。特征重要性分析显示,HE4、CA15-3、CA19-9、CA125、CA724、甲胎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白蛋白、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和血小板计数15项指标在模型中贡献显著,提示其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测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中表现出较高效能,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未来可进一步结合多中心数据和多模态信息,不断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与临床可解释性,推动其在实际诊疗中的深化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妇科肿瘤研究:病例报告
原发性卵巢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直肠转移一例
袁梦, 李君芬, 吴岳霄, 杨永秀
2025, 52 (4):  439-442.  doi: 10.12280/gjfckx.20250037
摘要 ( 19 )   HTML ( 13 )   PDF(6573KB) ( 9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比较罕见的病理类型,发生在卵巢上的ESS更为罕见。目前相关报道鲜少。报告1例卵巢ESS的病例,患者因体检发现盆腔肿物入院,未见明显症状,影像学提示双侧附件区占位,考虑性索间质来源肿瘤。遂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双侧卵巢切除术(同期行左侧卵巢肿物切除术)+右侧盆腔肿物切除术+直肠表面结节切除术。病理活检为卵巢ESS伴直肠转移,术后给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1个周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PV18阳性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一例
张茹雯, 曹蕾
2025, 52 (4):  443-446.  doi: 10.12280/gjfckx.20250114
摘要 ( 22 )   HTML ( 7 )   PDF(8017KB) ( 13 )  

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ell carcinoma,ABC)是一种罕见的宫颈癌,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并伴有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诊断困难。报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以发现宫颈病变3 d为主诉的绝经后宫颈ABC患者,因无生育要求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随访至今无特殊不适。通过总结该疾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以增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提高诊疗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发性输卵管癌肉瘤伴广泛网膜转移一例
张世霞, 闫宇, 万子华, 刘畅
2025, 52 (4):  447-450.  doi: 10.12280.gjfckx.20250222
摘要 ( 12 )   HTML ( 8 )   PDF(5341KB) ( 6 )  

原发性输卵管癌肉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极少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现报告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肉瘤伴广泛网膜转移的病例。患者因腹痛行盆腔磁共振成像,发现盆腔一巨大实性肿物,伴双侧髂血管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经多学科讨论后行经腹盆腔肿物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大网膜阑尾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静脉化疗1个周期,患者因化疗后骨髓抑制无法耐受,签字离院,电话随访已离世。结合此病例总结输卵管癌肉瘤的发病特点、组织病理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综述
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苏涵, 郭洁, 宋殿荣, 张崴
2025, 52 (4):  451-456.  doi: 10.12280/gjfckx.20250213
摘要 ( 33 )   HTML ( 7 )   PDF(6353KB) ( 16 )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一种以子宫内膜间质水肿、充血、不规则增厚及子宫内膜间质中存在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CE可通过多重机制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导致不孕、反复种植失败及复发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具体机制包括:子宫内膜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引发的宫腔免疫微环境紊乱;乳杆菌属丰度降低伴随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多所致的宫腔微生物稳态破坏;雌激素受体表达升高及孕激素反应性降低导致的激素调控网络失调;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过度表达引发的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异常。深入阐释上述机制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有助于为CE的临床精准诊断、靶向治疗及改善生育结局提供理论依据,对保障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中的应用
张伟峰, 林毅, 张毅
2025, 52 (4):  457-461.  doi: 10.12280/gjfckx.20250041
摘要 ( 22 )   HTML ( 5 )   PDF(5181KB) ( 9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属于良性病变,但其病灶形态多样,深浅不一,且可累及多个脏器,病程长且难以彻底治愈。手术中未识别或者未能完整切除病灶被认为是导致EMs复发的主要原因。如何在术中定位病灶,确定其范围,实施精准切除,同时避免发生脏器损伤,是手术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增强显示技术,一方面可以在术中实时提供额外的视觉信息,帮助手术医生定位病灶及其范围;另一方面,临床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很多学者开始将其用于EMs的手术,在病灶检测、手术可视化与导航、血供评估与预后判断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综述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妇科EMs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赵铭, 詹宏, 吴瑞瑾
2025, 52 (4):  462-466.  doi: 10.12280/gjfckx.20250022
摘要 ( 25 )   HTML ( 7 )   PDF(5315KB) ( 8 )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指育龄期女性过早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以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为主的传统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但在恢复卵巢功能和实现生育方面效果有限。伴随再生医学的发展,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作为一种创新的生物学治疗再生策略,展示出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巨大潜力。PRP富含多种生长因子,能够激活血管生成、细胞增殖、抗凋亡及细胞修复,为卵巢再生提供了可能性。目前的临床研究多为早期探索性试验,提示PRP可能改善卵巢微环境、激活卵泡发育、提高妊娠率,但由于样本量有限、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相关证据仍需进一步验证。此外,PRP应用的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尽管目前尚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但在其他领域存在感染、过敏等潜在风险。综述PRP在促进卵巢功能恢复中的潜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论著
成功妊娠的子宫内膜结核患者的宫腔镜图像特征分析
刘琳琳, 黄晓武, 夏恩兰
2025, 52 (4):  467-473.  doi: 10.12280/gjfckx.20250527
摘要 ( 18 )   HTML ( 4 )   PDF(33249KB) ( 7 )  

目的:总结成功妊娠的子宫内膜结核(endometrial tuberculosis,ETB)患者的宫腔镜图像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诊治中心就诊的111例ETB患者,随访截至2025年3月,筛选出36例最终成功妊娠者(32.4%,36/111),收集其病历、宫腔镜图像及妊娠结局资料,归纳其宫腔镜表现特征。结果:36例成功妊娠者中,原发性不孕者占83.3%(30/36);妊娠方式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29例,自然妊娠7例。宫腔镜下表现包括宫腔形态正常8例(其中3例内膜充血),结核性结节2例,结核性息肉8例;另外1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包括轻度1例,中度11例,重度6例,其中3例合并干酪样坏死。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其中18例IUA者均在宫腔镜下行粘连分离术后妊娠成功。结论:成功妊娠的ETB患者的宫腔镜图像特征表现多样,包括内膜充血、结核性结节、结核性息肉、干酪样坏死和不同程度的IUA,部分病例多种病变并存。上述所见构成了妊娠背景下的ETB宫腔镜图像,可为术前生育能力评估和个体化管理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病例报告
宫腔镜手术治疗绝经后女性宫颈冷刀锥切术后复杂宫颈粘连二例
罗伊洋, 周巧云, 肖豫, 黄晓武, 夏恩兰
2025, 52 (4):  474-476.  doi: 10.12280/gjfckx.20250281
摘要 ( 29 )   HTML ( 6 )   PDF(5026KB) ( 10 )  

绝经后女性宫颈冷刀锥切术后复杂宫颈粘连导致的宫腔操作困难是妇科临床的棘手问题。总结2例绝经后女性宫颈冷刀锥切术后复杂宫颈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因子宫内膜增厚合并腹胀就诊,病例2因宫腔占位合并积液就诊,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直刺法联合美兰染色(病例1)、蚊式弯钳钝性分离(病例2)方法,结合Hegar扩张棒逐级扩张宫颈、冷刀-电切复合操作完成宫颈粘连分离。2例患者均成功分离宫颈粘连,实现内膜病灶切除,平均手术时长40 min,术中出血量均约5 mL,未发生子宫穿孔和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超声实时引导下的直刺法联合美兰染色或蚊式弯钳钝性分离方法可突破绝经女性宫颈锥切术后宫颈粘连的手术瓶颈,为复杂宫颈粘连患者提供安全、微创、有效的解决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后30年阴道侧旁脱垂一例
米合日尼沙·买买提, 努尔古再丽·麦合木提, 木克代斯·买买提艾力
2025, 52 (4):  477-480.  doi: 10.12280/gjfckx.20250089
摘要 ( 27 )   HTML ( 13 )   PDF(23773KB) ( 25 )  

阴道闭锁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生殖道发育异常,为泌尿生殖窦未参与形成阴道下段所致。不同手术方式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有所不同,国内外关于术后长期并发症及处理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阴道闭锁Ⅱ型患者行保留子宫的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后30年阴道侧旁脱垂,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行阴道成形术+腹腔镜下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手术顺利,术后8个月患者随访效果好。通过该病例探讨生殖道畸形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的长远期并发症,提高对该类患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