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妇科肿瘤研究: 综述
LncRNA HOTAIR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周玲玲, 宋建东, 萨日娜
2025, 52 (5):  481-485.  doi: 10.12280/gjfckx.20250334
摘要 ( 27 )   HTML ( 26 )   PDF(5584KB) ( 29 )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HOTAIR)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研究表明,HOTAIR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普遍高表达,且与肿瘤的进展、转移及耐药性密切相关。HOTAIR通过调控Wnt/β-联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Notch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和耐药等过程。此外,其基因多态性(如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妇科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微小RNA功能的特性进一步凸显了其在肿瘤分子调控中的关键作用。HOTAIR不仅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志物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还可能成为未来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姜昊哲, 尚丹丹, 王山, 万金良
2025, 52 (5):  486-491.  doi: 10.12280/gjfckx.20241179
摘要 ( 37 )   HTML ( 20 )   PDF(6548KB) ( 32 )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作为降糖药物,在EC治疗中的潜在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现有研究已经初步证明GLP-1RA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等多条信号通路调控EC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EC细胞的凋亡、自噬、铁死亡及细胞周期阻滞,并在高血糖环境中显示出克服顺铂化疗耐药的潜力,从而抑制EC细胞的存活、迁移和侵袭能力。此外,GLP-1RA还可上调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的表达,且在正常组织和EC组织中均可检测到GLP-1R表达水平的变化。因此,GLP-1RA在EC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从关键靶点、生理机制和作用效果的角度综述GLP-1RA在EC发生、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质代谢重编程在卵巢癌进展和耐药中的作用
秦晨, 张玮, 李力
2025, 52 (5):  492-497.  doi: 10.12280/gjfckx.20250573
摘要 ( 39 )   HTML ( 11 )   PDF(6756KB) ( 21 )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复发和耐药与脂质代谢重编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通过核心代谢酶的异常激活,促进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改变细胞膜流动性并驱动致癌信号传导。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的腹水、外泌体和免疫细胞通过脂质转运与代谢重塑,进一步增强肿瘤转移和铂类耐药。此外,脂质代谢还与表观遗传修饰和免疫检查点调控相互作用,共同重塑免疫应答并诱导免疫逃逸。这些机制协同作用,维持了癌细胞的存活、侵袭和耐药表型。因此,靶向脂质代谢的关键节点或相关通路不仅有望成为卵巢癌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也可为代谢干预与免疫调节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展现出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中药单体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研究进展
尚晶莹, 刘彤彤, 谷栩萌, 王嘉萌, 丛慧芳
2025, 52 (5):  498-504.  doi: 10.12280/gjfckx.20250391
摘要 ( 55 )   HTML ( 9 )   PDF(7851KB) ( 26 )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是与宫颈癌关系密切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研究发现,槲皮素、木犀草素、桦褐孔菌三萜、土贝母苷甲及甲基莲心碱可抑制PI3K/Akt通路激活,降低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诱导HeLa细胞凋亡;汉黄芩素、鱼藤素、柴胡皂A、石蒜碱、喜树碱、紫草素及青蒿素通过该通路激活促凋亡蛋白及自噬复合物,促进细胞自噬与凋亡;丹皮酚、氧化苦参碱及原人参二醇则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三氧化二砷、紫杉醇及新藤黄酸可阻断该通路,降低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紫檀芪通过该通路下调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表达,影响肿瘤微环境。中药单体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HeLa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迁移、侵袭及肿瘤微环境,为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视野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妇科肿瘤研究: 病例报告
剖宫产瘢痕妊娠合并绒毛膜癌一例
和雪琴, 和丽, 张昌勇, 赵捷
2025, 52 (5):  505-507.  doi: 10.12280/gjfckx.20250317
摘要 ( 45 )   HTML ( 12 )   PDF(5935KB) ( 28 )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早期易转移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剖宫产瘢痕妊娠合并绒毛膜癌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极为罕见,早期易误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报告1例剖宫产瘢痕妊娠合并绒毛膜癌病例,患者因停经59 d伴阴道出血2 d入院。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物清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术后复查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水平下降后异常复升,超声提示瘢痕处异常回声团,疑诊滋养细胞疾病,行腹腔镜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绒毛膜癌。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FAV)方案化疗后,复查血β-hCG转阴性,经阴道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包块,化疗结束后随访11个月未复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腔腹膜恶性间皮瘤一例
朱冉冉, 于春丽
2025, 52 (5):  508-511.  doi: 10.12280/gjfckx.20250206
摘要 ( 44 )   HTML ( 8 )   PDF(9094KB) ( 18 )  

报告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 malignant mesothelioma,PMM)病例,患者因扪及腹部肿物就诊,彩色超声提示盆腔内低回声团包块,术前拟诊为盆腔恶性肿瘤,遂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切除双侧输卵管及卵巢表面病灶,术中病理未能明确肿物性质,术后常规病理经过进一步会诊确诊为恶性肿瘤,考虑恶性间皮瘤,不除外来自腹膜。遂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拒绝进一步治疗。PMM是一种临床罕见、源于浆膜间皮和间皮下层细胞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好发于胸膜和腹膜,与石棉暴露密切相关。该病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且影像学特异性不高,在临床诊治中具有一定难度。临床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较差。PMM治疗方法主要是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内热灌注化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罕见非HPV相关宫颈中肾管腺癌误诊一例
冯淑娴, 黄子杰, 杨富成, 刘玲
2025, 52 (5):  512-516.  doi: 10.12280/gjfckx.20250200
摘要 ( 33 )   HTML ( 7 )   PDF(23453KB) ( 23 )  

报告1例罕见的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相关宫颈中肾管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MNA)病例,深入分析其临床诊疗特点、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患者为绝经后女性,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既往宫颈HPV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绝经后2年突发阴道出血,临床查体显示宫颈外观正常,但子宫显著增大,初诊时被误判为子宫内膜癌。术后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宫颈恶性肿瘤,并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确诊为MNA。本病例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非HPV相关宫颈腺癌诊治中的关键作用,提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不典型症状患者的关注,综合运用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及病理学分析等手段,拓宽诊断思维,加强多学科协作机制,从而降低误诊率,推动非HPV相关宫颈腺癌的精准诊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诊断胎盘成熟性畸胎瘤一例
李亚男, 贾柠瑞, 魏婕, 肖鹏, 姬建武, 潘巧红
2025, 52 (5):  517-520.  doi: 10.12280/gjfckx.20250348
摘要 ( 47 )   HTML ( 9 )   PDF(12010KB) ( 18 )  

畸胎瘤是先天性胚胎源性肿瘤,发生于胎盘者罕见。现报告1例胎盘成熟性畸胎瘤,患者为23岁女性,产前超声检查发现一界限清晰、有包膜的混合回声团通过一带状结构与胎盘胎儿面相连,内探及后伴声影的多发强回声斑,考虑为胎盘畸胎瘤。此后定期超声复查,混合回声团大小及回声均未见明显变化,孕40+5周经阴道分娩一女活婴。胎盘顺利娩出,肉眼观察胎盘边缘可见一黄色组织,经产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成熟性畸胎瘤。通过本例,总结胎盘畸胎瘤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 综述
单细胞测序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李佳昳, 唐羽霞, 陆幸菲, 袁铭, 林开清
2025, 52 (5):  521-526.  doi: 10.12280/gjfckx.20250401
摘要 ( 42 )   HTML ( 8 )   PDF(6698KB) ( 32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常见的慢性病,其核心病理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但传统理论难以全面阐释其复杂机制,导致临床面临诊断滞后与治疗效果不佳的困境。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为揭示EMs的细胞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该技术通过解析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信息,解决了传统测序技术中单细胞异质性被均质化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免疫微环境中,腹腔及病灶的免疫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揭示免疫逃逸与炎症微环境协同作用;纤维化进程则涉及肌成纤维细胞主导细胞外基质沉积,M2型巨噬细胞通过微环境重塑或抑制上皮凋亡加剧纤维化;血管生成异常与肿瘤源性内皮细胞扩增及促血管因子失调有关。此外,EMs与卵巢癌存在分子关联,揭示了卵母细胞成熟障碍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导致不孕的机制。新兴的空间转录组技术整合单细胞分辨率与空间定位信息,进一步推动了微环境异质性研究。尽管面临数据复杂性和技术处理的挑战,单细胞测序在高通量优化与多组学整合方面仍具有巨大潜力。随着技术进步,该领域有望突破EMs诊疗瓶颈,加速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精准治疗的转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冷亚文, 王宇, 吴效科
2025, 52 (5):  527-533.  doi: 10.12280/gjfckx.20250472
摘要 ( 45 )   HTML ( 8 )   PDF(7826KB) ( 28 )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作为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案仅限于改善症状,并不能逆转PCOS病理进程,因此难以根治及有效预防远期并发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及其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抗炎和组织修复能力,有望成为PCOS的治疗新方法。研究表明,hUC-MSC移植及其衍生的无细胞疗法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炎症信号转导、抑制卵巢颗粒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维持线粒体稳态等多种作用机制,对调控免疫微环境、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缓解PCOS相关病理变化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在改善PCOS患者生殖结局、预防远期并发症等方面也展现出潜在临床价值,为后续深入研究hUC-MSC作用机制及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COS患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糖脂代谢研究进展
曾慧芳, 窦真, 李玉欣, 姜欣雨, 夏天
2025, 52 (5):  534-539.  doi: 10.12280/gjfckx.20250509
摘要 ( 49 )   HTML ( 9 )   PDF(6682KB) ( 26 )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糖脂代谢稳态失衡会干扰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ESC)蜕膜化进程,并显著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在葡萄糖代谢方面,PCOS患者存在表观遗传调控异常、胰岛素信号通路传导障碍和高雄激素影响内质网应激等异常机制。在脂质代谢方面,高雄激素作用于肾母细胞瘤1-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Wilms tumor 1-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WT1-VLDLR)通路导致脂质存储异常,PCOS相关的脂肪因子紊乱抑制ESC蜕膜化。综述PCOS患者ESC蜕膜化过程中的糖脂代谢异常的机制,为深入研究PCOS生殖障碍的代谢性因素和进一步开发靶向代谢重塑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底肌电生理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刘泽芸, 陈韶慧
2025, 52 (5):  540-545.  doi: 10.12280/gjfckx.20250424
摘要 ( 44 )   HTML ( 14 )   PDF(6685KB) ( 26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产后及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及人口老龄化发展,其早期发现与干预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优先议题。盆底肌电生理检查凭借其无创性和动态监测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PFD的诊断和治疗。该技术可客观量化盆底肌电信号,对早期无症状性PFD的筛查具有较高敏感性;在疗效评估中,能精准反映康复效果;同时,其还为PFD机制研究提供支持,例如区分不同患者的肌电特征差异。然而,该技术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不足、对深部肌群评估受限和多学科协作缺乏等问题,未来需推进技术革新、加强多学科整合,并构建跨学科协作体系,以实现PFD的精准防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 病例报告
MRKH综合征伴一侧始基子宫腺肌病一例
周丽, 张洪, 刘纯贤, 朱颖军
2025, 52 (5):  546-550.  doi: 10.12280/gjfckx.20250241
摘要 ( 39 )   HTML ( 9 )   PDF(9242KB) ( 37 )  

部分先天性子宫阴道缺如综合征(Mayer-Rokitansky-Kuster-Hauser syndrome,MRKH综合征)患者存在发育不良的子宫,其中无功能性内膜的始基子宫极少并发子宫腺肌病引发盆腔疼痛。报告1例MRKH综合征合并子宫腺肌病的病例,患者49岁时出现周期性腹痛合并盆腔实性肿物,腹腔镜手术探查考虑双侧始基子宫,左侧子宫腺肌病,行双侧始基子宫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患者顺利出院,随访腹痛缓解无复发。同时进行了文献综述,讨论MRKH综合征合并子宫腺肌病相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综述
地中海饮食改善绝经后妇女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金格玲, 范孟琳, 徐少勇
2025, 52 (5):  551-557.  doi: 10.12280/gjfckx.20250529
摘要 ( 37 )   HTML ( 8 )   PDF(8145KB) ( 28 )  

绝经后妇女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面临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和肥胖等健康风险显著增加。地中海饮食作为一种健康膳食模式,可通过多重机制改善这些不良结局:其富含的多酚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能改善脂质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及慢性炎症以保护心血管;高膳食纤维与特定生物活性成分有助增强饱腹感、促进脂肪代谢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以管理体质量;通过调节“肠-骨轴”,提供充足钙、维生素D、维生素K及多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来保护骨健康。然而,该模式在非地中海地区的推广面临文化适应性挑战,核心在于特级初榨橄榄油的使用习惯差异,需探索以营养特性相近的本地油脂为基础的本土化替代方案,并结合行为干预制定个体化策略,方能为我国绝经后妇女的健康管理提供有效、可行的营养干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锶介导的妊娠期氧化应激调控机制及其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段璞楚, 王小健, 张彦玲
2025, 52 (5):  558-562.  doi: 10.12280/gjfckx.20250538
摘要 ( 35 )   HTML ( 6 )   PDF(5746KB) ( 19 )  

锶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孕妇体内锶含量可能对妊娠结局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胎儿生长发育和妊娠并发症方面。研究表明,孕妇体内锶含量异常可能通过干扰氧化还原稳态参与妊娠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氧化应激是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及胎儿生长受限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近年研究发现,锶可通过调控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参与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提示其在维持妊娠期氧化平衡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因此,维持孕妇体内适宜的锶水平,对于降低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风险,促进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从而保障母婴健康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母体代谢和妊娠期营养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小卫, 蒋璐
2025, 52 (5):  563-566.  doi: 10.12280/gjfckx.20250439
摘要 ( 36 )   HTML ( 14 )   PDF(5684KB) ( 28 )  

妊娠期营养对母体肠道菌群及胎儿发育的影响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母体内环境对胎儿发育及子代远期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传统观点认为胎儿发育主要由基因程序主导,但研究表明胎儿具备复杂感知与学习能力,且母体营养代谢状态是决定子代健康的核心因素。基于“节约表型假说”,胎儿宫内营养不良可通过代谢重编程增加成年期代谢疾病风险。妊娠期营养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谱,对胎儿发育编程及子代远期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综述妊娠期肠道菌群动态变化特征、激素与免疫调控机制,以及不同膳食模式对肠道菌群及母婴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论著
高龄孕妇并发子痫前期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沈倩倩, 张年芳, 赵雪飘
2025, 52 (5):  567-573.  doi: 10.12280/gjfckx.20250377
摘要 ( 43 )   HTML ( 10 )   PDF(6515KB) ( 26 )  

目的: 探讨高龄孕妇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4年8月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 287例高龄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2∶1的比例将孕妇随机分为训练集(n=858)与验证集(n=429)。根据是否并发子痫前期将训练集孕妇进一步分为并发组(n=94)与未并发组(n=764),比较2组孕妇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孕妇并发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行进一步内部验证。结果: 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高血压家族史、既往子痫前期史、自然流产史、妊娠期糖尿病、血尿酸高、营养不良均是高龄孕妇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P<0.05),血小板计数高和规律产检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高龄孕妇并发子痫前期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训练集、验证集C-index分别为0.841、0.823,校正曲线接近理想曲线。ROC曲线显示,训练集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佳截断值(cut-off值)分别为87.10%、81.88%、0.859、316分,验证集敏感度、特异度、AUC、最佳cut-off值分别为83.87%、82.61%、0.842、310分。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阈值概率在0.03~0.74和0.77~0.82时,验证集阈值概率在0.02~0.70、0.73~0.76和0.83~1.00时,可得到较高的净获益率。结论: 妊娠前BMI、高血压家族史、既往子痫前期史、自然流产史、妊娠期糖尿病、血小板计数、血尿酸、营养不良、规律产检均是高龄孕妇并发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高龄孕妇并发子痫前期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指导临床早期筛查高危孕妇以及时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0—2021年中国异位妊娠疾病负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及趋势预测
王登辉, 刘伯鑫, 巨瑛, 何玉萍, 王秀梅, 师婧亚
2025, 52 (5):  574-580.  doi: 10.12280/gjfckx.20250652
摘要 ( 47 )   HTML ( 5 )   PDF(7724KB) ( 35 )  

目的: 分析中国1990—2021年异位妊娠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流行趋势,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21年数据,提取异位妊娠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率等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自回归移动平均数(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预测2022—2036年疾病负担。结果: 2021年中国异位妊娠发病人数为152.59万例,比1990年减少了32.03%;患病人数为1.26万例,比1990年减少了31.89%;2021年异位妊娠造成的DALY为0.59万人年,比1990年减少了63.58%。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年龄标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ASPR)、年龄标化DALY率(age-standardized DALY rate,ASDR)的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2.82%、-1.07%和-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总体呈下降趋势,但ASIR和ASPR在2010—2014年出现阶段性回升(年度百分比变化分别为6.45%和6.43%)。年龄效应显示,1990—2021年中国异位妊娠的DALY率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时期效应显示,1992—2022年呈现下降趋势,RR值减少了0.83。队列效应显示,1935—1950年RR值较高,1955—2005年期间未发生明显变化。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6年异位妊娠的ASIR、ASPR均呈上升趋势,ASDR呈下降趋势,其中ASDR从2021年的0.46/10万下降至2036年的0.12/10万;ASPR从0.91/10万升至1.08/10万,增长约18.68%;ASIR从110.95/10万增至130.62/10万,增幅达17.73%。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异位妊娠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出现阶段性回升,预测未来ASIR和ASPR可能上升。当前疾病负担主要集中于30~34岁育龄女性,提示需重点关注高危年龄组(30~34岁)的避孕指导(如长效可逆避孕措施)和生殖健康管理,并加强针对高风险出生队列的筛查与基层诊疗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疾病负担回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病例报告
一例足月胎膜早破催产后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沈攀圆, 杨倩, 刘乐南, 晋柏
2025, 52 (5):  581-584.  doi: 10.12280/gjfckx.20250323
摘要 ( 46 )   HTML ( 5 )   PDF(16121KB) ( 25 )  

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病因迥异,少数病例实际诊断为非典型羊水栓塞,因临床上难以识别且病情凶险,按照产后出血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奏效,严重威胁母儿生命。报告1例患者因足月胎膜早破行缩宫素和地诺前列酮栓序贯催引产,临产后产程进展迅速,发生胎儿窘迫,阴道助产后出现严重产后出血,迅速采取多学科紧急救治,母儿转归良好。该患者临产后血小板下降,产后短时间内发生无法解释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考虑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型羊水栓塞。回顾分析该患者的诊治过程发现,规范有羊水栓塞高危因素孕妇的催引产措施十分必要,应严密观察临产后异常征象,及时识别羊水栓塞,迅速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保障母婴安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妊娠期库欣综合征一例
钟雅雯, 李瑞满
2025, 52 (5):  585-588.  doi: 10.12280/gjfckx.20250354
摘要 ( 43 )   HTML ( 13 )   PDF(6143KB) ( 36 )  

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CS)是一种以高皮质醇血症为特征的罕见内分泌疾病,妊娠合并CS更为罕见,受妊娠期皮质醇水平生理性升高的影响,该病诊断与管理尤为复杂。报告1例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妊娠合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非依赖性CS患者,伴明显代谢紊乱和典型CS体征。实验室检查提示高皮质醇血症,肾上腺超声发现右侧肾上腺腺瘤。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患者于孕30+3周行剖宫产,产后6周行右肾上腺切除术,术后症状显著改善,随访显示母婴结局良好。本例提示,妊娠期如出现异常体质量增长、代谢紊乱或皮肤改变,应警惕潜在内分泌疾病的可能并尽早评估;多学科协作与心理干预是优化CS患者妊娠结局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致严重不良反应一例
张晶莹, 谢聪
2025, 52 (5):  589-591.  doi: 10.12280/gjfckx.20250269
摘要 ( 58 )   HTML ( 4 )   PDF(3138KB) ( 20 )  

报告1例因异位妊娠接受单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患者在外院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后出现高热、口腔溃疡、皮疹、腹泻、骨髓抑制,未能及时识别及治疗,进展为Ⅳ度口腔黏膜炎、Ⅳ度骨髓抑制、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转院后经亚叶酸钙解救、抗感染、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全肠外营养及输注血液制品等积极治疗最终好转。目前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各指南均推荐单剂量甲氨蝶呤,必要时多剂量,不建议使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应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生前述不良反应,尽早识别并规范化治疗,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16+6周一胎胎膜早破救治后成功分娩一例
陈鲁美, 田春雷, 孙宗欣, 冯浩
2025, 52 (5):  592-595.  doi: 10.12280/gjfckx.20250266
摘要 ( 37 )   HTML ( 6 )   PDF(12982KB) ( 22 )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双胎妊娠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治疗成功率非常低,一旦合并宫颈机能不全,其治疗更加棘手。报告1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于孕16+6周发生一胎胎膜早破,给予抗感染及抑制宫缩治疗后,在病情稳定时行选择性减胎术,使胎膜未破胎得以继续存活,术后9 d(孕19+1周)发生宫颈机能不全,遂行紧急宫颈环扎术,术后成功继续妊娠。足月时孕妇拟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心减速,改行剖宫产术,顺利娩出1名健康新生儿。提示对于双胎妊娠合并PPROM和宫颈机能不全者,在特定情况下采取选择性减胎联合紧急宫颈环扎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 标准与指南
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管理(2024)》解读
尹小青, 张健, 向雪芹, 李涛
2025, 52 (5):  596-600.  doi: 10.12280/gjfckx.20250406
摘要 ( 36 )   HTML ( 12 )   PDF(7161KB) ( 16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是皮肤瘙痒、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2024年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of Canada,SOGC)指南指出ICP诊断标准为非空腹血清胆汁酸>19 μmol/L,每2~4周监测血清胆汁酸水平,根据妊娠期最高胆汁酸水平,结合高危因素个体化决定分娩时机,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ICP的一线治疗药物。2022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指南的ICP诊断标准为随机胆汁酸≥19 μmol/L且伴有无皮损的瘙痒症状,不推荐常规使用UDCA来降低ICP不良围产期结局风险。而2024年中国指南推荐将空腹血清胆汁酸≥10 μmol/L或餐后血清胆汁酸≥19 μmol/L作为ICP的诊断标准,且针对ICP的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孕期监测频率、分娩时机也略有差异。通过解读2024年SOGC指南,并对3个指南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治ICP提供更多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