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妇科肿瘤研究:综述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温馨, 王博, 马晓欣
    2023, 50 (1):  1-5.  doi: 10.12280/gjfckx.20220438
    摘要 ( 1401 )   HTML ( 203 )   PDF(6390KB) ( 2442 )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子宫内膜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雌激素刺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未孕未产等因素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近年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修饰在子宫内膜癌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作为基因转录的重要一环具有复杂的生物学行为。组蛋白甲基化相关的酶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调节启动子、增强子、外显子和重复序列等基因结构的组蛋白甲基化,使下游基因重编程,从而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有望通过靶向组蛋白甲基化相关的酶来调节基因的生物学行为,从而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王湘炼, 徐炜, 朱姝, 王秀丽
    2023, 50 (1):  6-10.  doi: 10.12280/gjfckx.20220266
    摘要 ( 1663 )   HTML ( 139 )   PDF(690KB) ( 2410 )  

    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甲基化异常与恶性肿瘤细胞增殖、自噬、凋亡、细胞间黏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分型、肿瘤进展、早期诊断、化疗耐药、孕酮抵抗和预后评估有关。特异的甲基化标志物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调控关键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能改善子宫内膜癌细胞对化疗和孕酮的敏感性。综述DNA、RNA和组蛋白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死亡相关机制与子宫内膜癌
    魏云芳, 汪希鹏
    2023, 50 (1):  11-15.  doi: 10.12280/gjfckx.20220736
    摘要 ( 1617 )   HTML ( 43 )   PDF(687KB) ( 2450 )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与铁代谢、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铁代谢及氧化应激,可以促进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调控铁死亡的相关通路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因此,铁死亡通路相关蛋白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新靶点。综述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治疗中的作用,并分析铁死亡相关分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分型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潜在应用价值,为铁死亡在子宫内膜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余志成, 汪宏波
    2023, 50 (1):  16-19.  doi: 10.12280/gjfckx.20220617
    摘要 ( 1280 )   HTML ( 32 )   PDF(717KB) ( 2521 )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不同类型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作为TME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方式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促进肿瘤进展。研究表明CAFs参与调节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代谢等途径,同时在TME的基质重塑、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CAFs为靶点的临床试验研究打破了子宫内膜癌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为终末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仅有部分患者获益,其中CAFs的来源及功能异质性与治疗抵抗密切相关。综述CAF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以深入了解CAFs的特性及功能,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巢Brenner瘤研究进展
    万桃, 俞萍源, 邢义涓, 王黎, 杨永秀
    2023, 50 (1):  20-24.  doi: 10.12280/gjfckx.20220427
    摘要 ( 1795 )   HTML ( 28 )   PDF(774KB) ( 2378 )  

    卵巢Brenner瘤是卵巢肿瘤的罕见病理类型,可分为良性、交界性/非典型增殖性及恶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术前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近年研究发现卵巢恶性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由卵巢良性Brenner瘤逐渐进展而来,且发生过程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CCND1、鼠双微体基因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A,CDKN2A)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ɑ(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catalytic alpha polypeptide,PIK3CA)等基因变异有关。卵巢Brenner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中卵巢MBT术后可辅以铂类-紫杉醇方案化疗,并有望针对其致癌位点进行靶向治疗,而分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汀类药物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玉兰, 肖晨朦, 刘晓, 韩逢皎, 岳玲, 许飞雪
    2023, 50 (1):  25-29.  doi: 10.12280/gjfckx.20220624
    摘要 ( 1305 )   HTML ( 33 )   PDF(711KB) ( 2428 )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抑制剂,可通过减少胆固醇生物合成和诱导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此外,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阻断细胞周期进展、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而具有潜在的抗癌作用。卵巢癌预后较差,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MVA)途径、促进铁死亡、调节细胞自噬和调节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和改善卵巢癌化疗耐药现象,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降低卵巢癌患病风险,改善预后,协同并增强化疗药物抗肿瘤作用,降低复发率。综述他汀类药物在卵巢癌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新进展,以期对未来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ING信号通路在HPV相关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张展, 刘朝晖
    2023, 50 (1):  30-34.  doi: 10.12280/gjfckx.20220376
    摘要 ( 1276 )   HTML ( 29 )   PDF(696KB) ( 3943 )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作为天然免疫通路,可以被细胞内细菌或病毒DNA片段激活,通过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促进Ⅰ型干扰素生成,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中心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发现部分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肿瘤组织中STING的表达上调,且高表达的STING与肿瘤患者良好预后相关,在肿瘤组织中注射STING激动剂可以观察到肿瘤组织的消退。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认为,HPV存在免疫逃逸,可以在转录水平上干扰STING信号通路以及其他天然免疫途径,促进STING表观遗传学沉默和自噬降解,从而形成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生长。综述STING信号通路在HPV相关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并分析STING激动剂在HPV相关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治疗的新进展
    潘忠勉, 冯利园, 李力
    2023, 50 (1):  35-38.  doi: 10.12280/gjfckx.20220396
    摘要 ( 1664 )   HTML ( 29 )   PDF(734KB) ( 2592 )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cervix,NE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妇科肿瘤。临床上对NECC的组织来源、发病机制并不明确。NECC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多是结合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经验制定治疗方案。近年来大样本队列基因组研究显示,NECC与宫颈外神经内分泌癌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学特征,对NECC与宫颈外神经内分泌癌之间的生物学和治疗相关性提出了质疑。由于NECC的罕见性,获得足够数量的患者进行疗效试验的可能性很低,这阻碍了NECC标准治疗方案的制定。基因检测能为NECC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策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NECC具有潜在的可调控的治疗靶点,免疫疗法与放射疗法结合可以延长晚期复发性NECC患者的长期生存。综述NECC的分子特征、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科肿瘤研究:论著
    寄生性平滑肌瘤22例临床分析
    许阡, 王欣
    2023, 50 (1):  39-42.  doi: 10.12280/gjfckx.20220165
    摘要 ( 1121 )   HTML ( 41 )   PDF(670KB) ( 2322 )  

    目的: 提高对寄生性平滑肌瘤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寄生性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结果: 2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2.9±6.9)岁(31~54岁),其中17例(77.3%)考虑为医源性寄生性平滑肌瘤,5例(22.7%)为无手术史的自发性寄生性平滑肌瘤。18例(81.8%)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尿频3例(13.6%),左下腹腹腔镜Trocar瘢痕处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1例(4.5%)。2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寄生肿物,术中见寄生性平滑肌瘤结节大小0.5~10.0 cm不等,种植于肠系膜、肠表面、盆腹腔腹膜、输卵管系膜、大网膜、直肠子宫陷凹、卵巢及腹腔镜Trocar口,术后均经石蜡切片病理或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平滑肌瘤。术后随访2~132个月,均无寄生性平滑肌瘤复发。结论: 寄生性平滑肌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多数患者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医源性寄生性平滑肌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手术探查、术后病理,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临床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该病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科肿瘤研究:病例报告
    卵巢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王敏, 李佳慧, 崔君泽, 周海燕, 郭冉冉, 马帅
    2023, 50 (1):  43-46.  doi: 10.12280/gjfckx.20220235
    摘要 ( 1387 )   HTML ( 34 )   PDF(2327KB) ( 2479 )  

    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发生于卵巢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只能依靠组织病理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极易与卵巢其他恶性肿瘤相混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延误病情。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卵巢DLBCL病例,患者以腹胀为主诉就诊,无其他不适,影像学检查不典型,入院初步诊断为盆腔肿物,通过行剖腹探查术得以明确诊断,给予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旨在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切实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卵巢无性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李瑜, 杨敏, 高成英
    2023, 50 (1):  47-49.  doi: 10.12280/gjfckx.20220296
    摘要 ( 1451 )   HTML ( 32 )   PDF(8103KB) ( 2316 )  

    儿童卵巢无性细胞瘤在临床较少见,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综合考虑,手术在儿童卵巢无性细胞瘤中是首选方法。随着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后对于儿童生育力的保护及卵巢恶性肿瘤的管理。报告1例12岁儿童卵巢无性细胞瘤病例,患者因下腹胀痛首次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发现盆腔包块后就诊于妇科,肛门指诊示盆腔偏右侧可触及约7.0 cm×6.0 cm包块,质中,边界尚清,活动可,相关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25)略升高,剖腹探查行术中冰冻病理所示考虑左侧卵巢良性病变,右侧卵巢恶性病变,故行右侧附件切除术+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给予辅助化疗同时给予戈舍瑞林去势保护卵巢功能治疗。现已随访11个月,患者月经规律,无特殊不适。通过回顾性分析儿童卵巢无性细胞瘤诊治过程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诊断、治疗及管理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意外发现的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一例体会
    杨旭, 郑莹, 陈思敬
    2023, 50 (1):  50-53.  doi: 10.12280/gjfckx.20220723
    摘要 ( 1682 )   HTML ( 28 )   PDF(5846KB) ( 2422 )  

    回顾总结1例经2次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ransumbilical laparoendoscople single-site surgery,TU-LESS)治疗意外发现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的病例资料。患者初次手术术前诊断子宫肌瘤,通过行TU-LESS将子宫肌瘤剥除装袋冷刀旋切取出,术后病理确诊为LG-ESS,30 d后再次行TU-LESS全面分期手术见腹膜少许种植,术后给予孕激素治疗,随访20个月查肿瘤标志物正常,脐部切口及阴道断端愈合好。TU-LESS具有疼痛轻、伤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最重要的是可安全有效取出肌瘤标本,避免了使用电动旋切器造成的肉瘤全腹广泛播散。但术中仍需警惕肌瘤剥除过程中肿瘤组织飞溅发生的腹膜种植,各操作环节均应注意严格遵循无瘤原则。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综述
    子痫前期PI3K/Akt通路相关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徐丹晨, 程蔚蔚
    2023, 50 (1):  54-58.  doi: 10.12280/gjfckx.20220530
    摘要 ( 1211 )   HTML ( 32 )   PDF(721KB) ( 2385 )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子痫前期的发生与胎盘滋养细胞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胎盘滋养细胞侵袭不全和子宫螺旋动脉重铸异常是子痫前期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对胎盘滋养细胞的增殖、存活、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中的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具有重要的多水平基因调控功能,在PI3K/Akt通路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影响胎盘滋养细胞的功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相关。综述近年子痫前期PI3K/Akt通路相关ncRNA的研究进展,为探索和发现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分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防治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王悦, 辛卫娟
    2023, 50 (1):  59-64.  doi: 10.12280/gjfckx.20220660
    摘要 ( 1005 )   HTML ( 31 )   PDF(707KB) ( 2422 )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和远期生存质量,然而对PE的临床干预局限于症状出现后的被动处理,往往造成母婴预后不良,因此对PE的症状前预防研究成为热点。阿司匹林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PE预防性药物,然而随着对PE病因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药物被证明可用于预防PE。近年来,除阿司匹林以外的抗凝药、抗氧化剂、普伐他汀、二甲双胍及口服微生物组等多种药物在PE的防治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综述可用于PE防治的主要药物,以期对临床实践中PE的早期预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巨噬细胞在正常妊娠及病理性妊娠中的作用
    马丽娜, 张多加, 吴效科
    2023, 50 (1):  65-69.  doi: 10.12280/gjfckx.20220735
    摘要 ( 1395 )   HTML ( 17 )   PDF(697KB) ( 2492 )  

    巨噬细胞(macrophages)是妊娠期母体子宫蜕膜中数量第二丰富的淋巴细胞,可分泌多种具有抗炎和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巨噬细胞除作为主要抗原呈递细胞参与蜕膜免疫外,还在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滋养细胞侵入、血管生成和螺旋动脉重塑以及凋亡细胞的吞噬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巨噬细胞的细胞数量、极化和功能异常与妊娠并发症如流产、子痫前期和早产等密切相关。综述近年子宫巨噬细胞极化、功能及其在正常妊娠建立、维持和病理性妊娠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从免疫角度探讨病理性妊娠发病机制及研发精准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庞昀婷, 马庆玲, 孟凡青, 刘伟, 郭亚秋
    2023, 50 (1):  70-73.  doi: 10.12280/gjfckx.20220669
    摘要 ( 1123 )   HTML ( 15 )   PDF(665KB) ( 2436 )  

    安全、有效且可控性高的分娩镇痛方式一直是麻醉科和产科医生追求的目标,椎管内分娩镇痛是首选的分娩镇痛方式,其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降低产妇的分娩疼痛,提高了分娩质量。与分娩有关的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产后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肛门括约肌损伤及女性性功能障碍等。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一直是许多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其对盆底肌、肛门括约肌有保护作用,不影响盆底肌的电生理功能,可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且对产妇的性功能无不利影响。综述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为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的继续推广和初产妇PFD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陈秋和, 张林, 任郁, 胡雅毅
    2023, 50 (1):  74-81.  doi: 10.12280/gjfckx.20220687
    摘要 ( 1221 )   HTML ( 15 )   PDF(860KB) ( 2448 )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pregnancy 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PA-VTE)包括妊娠期和产褥期发生的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疾病,由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组成的PA-VTE是发达国家孕产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采用高效、便捷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PA-VTE的发病风险并进行分级预防是目前多个国家推荐的主要措施,但由于各国医学水平、经济发展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各国相继开发风险评估模型或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改良,进而对妊娠期及产褥期VTE风险进行个体化评估,并实施相应的血栓预防策略。通过回顾国内外的PA-VTE风险评估模型,旨在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孕产妇的VTE防治指南提供依据,为产科医务工作者制定出适合我国产科人群的VTE风险评估模型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
    何田玉, 王芳
    2023, 50 (1):  82-87.  doi: 10.12280/gjfckx.20220432
    摘要 ( 1074 )   HTML ( 20 )   PDF(725KB) ( 2292 )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涉及染色体、免疫、内分泌、生殖道微环境等多个方面。随着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不断深入,基因多态性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叶酸是DNA合成的重要原料,在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的改变会导致叶酸合成减少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使复发性流产的发生风险增高。此外,细胞因子及相关受体、性激素及相关受体以及血栓形成因素的相关基因发生基因多态性改变时,都会引起相应产物水平的升高或降低,打破体内原有的平衡,导致复发性流产。综述基因多态性在复发性流产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论著
    建立预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分娩巨大儿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李慧, 赵欣, 张眉花
    2023, 50 (1):  88-93.  doi: 10.12280/gjfckx.20220591
    摘要 ( 1231 )   HTML ( 46 )   PDF(1164KB) ( 2516 )  

    目的: 构建并验证妊娠期高血糖(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HIP)患者分娩巨大儿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2月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HIP患者资料。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巨大儿的独立影响因素, 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对该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估, 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使用价值。 结果: ①纳入1 098例HIP患者进行建模, 其中92例 (8.38%) 孕妇分娩巨大儿。 按7∶3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761例)和测试集(337例)。 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经产妇 (OR=3.19, 95%CI:1.58~6.54, P=0.001)、 高血压家族史 (OR=2.28, 95%CI:1.06~4.90, P=0.034)、 妊娠前体质量指数(OR=1.18, 95%CI:1.08~1.30, P<0.001)、 双顶径(OR=13.52, 95%CI:4.04~48.38,P<0.001)、 腹围(OR=2.83, 95%CI:2.17~3.81, P<0.001) 是孕妇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据此建立列线图模型。 ③该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5%CI:0.90~0.97)和0.92(95%CI:0.88~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 说明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效果均良好。④DCA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7%时,采用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使孕妇的净获益提高,该模型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结论: 初步建立了预测HIP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有一定准确度,有望成为指导临床制定终止妊娠时机、进行个体化产程监护、决定分娩方式的量化工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科生理及产科疾病:病例报告
    产后HELLP综合征、子痫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
    孔凡雪, 高亮, 钱华, 王琳
    2023, 50 (1):  94-97.  doi: 10.12280/gjfckx.20220588
    摘要 ( 1154 )   HTML ( 20 )   PDF(974KB) ( 2292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产科较为罕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其发生与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计数降低为特点的HEPPL综合征及子痫存在一定关联。报告1例子痫前期入院病例,因血压控制欠佳,孕妇出现上腹痛行剖宫产后出现头晕、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辅助检查提示血小板减少、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脑部多发梗死灶,经过及时治疗好转后出院。通过回顾该病例的诊治经过,总结经验教训,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产后HELLP综合征及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通妇科疾病及相关研究:综述
    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新进展
    张琪, 倪妍
    2023, 50 (1):  98-101.  doi: 10.12280/gjfckx.20220724
    摘要 ( 1283 )   HTML ( 29 )   PDF(728KB) ( 2326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存在盆腔粘连解剖关系异常、病灶隐匿清除不尽、术野界限不清等问题。经手术和规范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并持续半年后,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或加重,称为复发性EMs。复发性EMs的病因尚不明确,虽然初次手术的彻底性和规范用药可减少复发,但临床中仍存在较多难治性病例。基于疾病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综合考虑患者卵巢功能、排除恶变及预防再复发等因素,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综述复发性EMs的诊治新进展,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王修竹, 陈学梅, 刘雪梅
    2023, 50 (1):  102-108.  doi: 10.12280/gjfckx.20220626
    摘要 ( 1219 )   HTML ( 24 )   PDF(728KB) ( 2340 )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是胚胎成功着床的必备条件,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子宫内膜异常已成为影响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胚胎着床的最主要因素。持续的子宫内膜片状出血、粘连、间质密度增加、子宫内膜间质异常浆细胞浸润被称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可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并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宫腔粘连等疾病的发生有关,接受抗生素治疗可显著改善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综述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对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丘脑炎症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调节机制
    孙畅, 潘紫萌, 赵珊珊, 李婧, 匡洪影
    2023, 50 (1):  109-115.  doi: 10.12280/gjfckx.20220804
    摘要 ( 1412 )   HTML ( 14 )   PDF(1478KB) ( 2381 )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引起育龄期女性生殖障碍和代谢异常的常见妇科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下丘脑炎症是一种以小胶质细胞激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低度炎性病变,被认为是PCOS代谢、生殖及临床异质性的病理和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下丘脑在调节并维持机体代谢稳态和生殖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下丘脑炎症的诱发途径,提出了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的共同过量摄入是其主要诱因。此外,下丘脑炎症在PCOS相关代谢紊乱和生殖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及其潜在诱发途径,提示下丘脑各神经元以及中枢与外周之间异常的信号转导是诱发PCOS相关病理改变的关键途径,这些途径有望为临床治疗PCOS提供新思路、新靶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共振成像在盆腔器官脱垂诊治中的价值
    王树瑜, 王温馨, 赵烨
    2023, 50 (1):  116-120.  doi: 10.12280/gjfckx.20020733
    摘要 ( 1167 )   HTML ( 20 )   PDF(696KB) ( 2403 )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多基于大体解剖和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研究不够深入,在疾病诊疗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术者经验及其主观判断结果,缺乏客观数据作为支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对盆底结构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可以分辨出盆底器官各个支持结构并且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其测量结果研究POP患者阴道不同水平的支持结构,判断盆底力量的薄弱部位,进而针对薄弱部位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对提高盆底重建手术的指向性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有深刻的意义,从而有助于实现盆底重建手术微创、解剖复位及功能恢复,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行盆底重建手术术前、术后完善MRI,可以评估手术质量,预测手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