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10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综述
    论著
    短篇论著
    短篇报道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诊治中的应用
    高永良
    2010, 37 (5):  299-301. 
    摘要 ( 1501 )   PDF(165KB) ( 4730 )  
    早期卵巢癌的生存率较高,而晚期者生存率甚低。高敏感度与高特异度的卵巢癌标志物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发现,无疑也将提高卵巢癌的生存率。CA125和人类附睾蛋白4(HE4)是卵巢癌诊断与监测最重要的标志物,也是迄今仅有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作为临床卵巢癌监测的2个肿瘤标志物。利用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卵巢癌筛查效率,鉴别盆腔肿块性质及监测病情,熟悉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并合理用于临床,将进一步提高卵巢癌的诊治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
    赵树旺
    2010, 37 (5):  302-305. 
    摘要 ( 1529 )   PDF(273KB) ( 4903 )  
    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其病死率下降。但近年宫颈癌发病率呈稳步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提高宫颈癌临床诊治水平仍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宫颈癌正确分期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判断预后起重要作用。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重新修订子宫颈癌分期,细化其中一些概念,但单纯应用临床术前分期仍有难以明确的问题。影像学检查在宫颈癌诊断中广泛应用,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应用更为临床提供了准确信息,凸显出MRI宫颈癌分期联合临床FIGO分期的重要性。MRI有直观显示肿瘤的优势,可准确评估宫颈间质浸润的深度、肿瘤体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是宫颈癌分期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E2蛋白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吴海静;查 晓;张国楠
    2010, 37 (5):  306-310. 
    摘要 ( 1838 )   PDF(293KB) ( 4844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HPV E2蛋白在病毒的转录和复制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氨基端转录活化结构域、羧基端DNA结合域以及可变的铰链区组成。HPV E2基因的突变或整合和致癌机制有关。HPV E2蛋白能抑制E6和E7蛋白表达,HPV整合常在E2基因处发生断裂缺失,而E2基因的缺失导致E6和E7蛋白的过表达。就有关HPV E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综述,为HPV E2蛋白在致癌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临床关系研究进展
    张艾芃;李亚里
    2010, 37 (5):  311-313. 
    摘要 ( 1562 )   PDF(212KB) ( 5054 )  
    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目前公认HPV是引起上述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约有四十七万新发病例,并导致23万人死亡。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对HPV的检测和治疗成为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手段。HPV疫苗研究及临床应用也进入崭新的时代。对HPV与子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宫颈癌筛查研究进展
    费华丽;吕卫国;谢 幸
    2010, 37 (5):  314-317. 
    摘要 ( 2439 )   PDF(207KB) ( 4842 )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建议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筛查的恶性肿瘤,各个国家和地区宫颈癌筛查方案不尽相同,目前的筛查方案主要有:巴氏涂片法、液基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检测法及肉眼检查等。推行合理筛查方案对各个地区的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预防工作极为重要。目前宫颈癌筛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筛查人群、筛查间隔时间和筛查方案等,就目前宫颈癌筛查存在的问题及各个方案的应用及联合应用的可行性、优缺点和新进展进行论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及其微转移研究
    王朝红;李 立
    2010, 37 (5):  318-321. 
    摘要 ( 1581 )   PDF(210KB) ( 4831 )  
    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肿瘤细胞转移的最早特征,宫颈癌患者局部淋巴结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并决定着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然而对患者盆腔所有淋巴结进行评估是一件十分繁杂的事情,前哨淋巴结(SLN)能反映整个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其研究使大多数早期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目前常用的淋巴结识别方法有染料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及联合法。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法(如:免疫组化法、连续切片法、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及淋巴结HPV检测法等)能提高SLN的诊断准确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抑制基因DNA甲基化与宫颈癌研究进展
    刘 洋;胡 越;凌志强
    2010, 37 (5):  322-324. 
    摘要 ( 1497 )   PDF(230KB) ( 4942 )  
    子宫颈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和健康。实验发现,表观遗传学改变与人类多种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肿瘤抑制基因DNA甲基化则是宫颈癌中常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肿瘤抑制基因DNA甲基化研究将为宫颈癌发生机制研究,宫颈癌筛查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皮性卵巢癌病因学研究进展
    张旭垠;华克勤
    2010, 37 (5):  325-328. 
    摘要 ( 2518 )   PDF(253KB) ( 4845 )  
    上皮性卵巢癌因难以早期发现而导致病死率高。有效的早期筛查或治疗都应基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详细了解。传统观点认为,卵巢癌的所有亚型都来源于卵巢表面上皮(OSE),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对BRCA基因突变且罹患隐匿输卵管癌患者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上皮性卵巢癌可能起源于输卵管伞部。研究OSE和皮质包涵囊肿(CICs)模式、两条通路模式和卵巢癌起源于输卵管模式这3种上皮性卵巢癌可能的发生发展途径,以期为早期诊疗研究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病毒B19与妊娠的关系
    孙红霞;贺 晶
    2010, 37 (5):  329-332. 
    摘要 ( 1514 )   PDF(219KB) ( 5001 )  
    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是小线性单链DNA病毒,对红系祖细胞有毒性。50%的妊娠妇女因缺乏IgG抗体而成为该病毒易感者。妊娠妇女感染后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诊断HPV-B19感染主要依靠血清学抗体检测,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HPV-B19 DNA是极为敏感的诊断方法,胎儿超声和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MCA-PSV)的测定为非侵入性诊断胎儿贫血和水肿的有效手段。目前对HPV-B19急性感染无特殊治疗方案,但早期诊断和及时宫内治疗对阻止胎儿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宫内输血是目前唯一能够缓解胎儿贫血程度的有效方法。易感妊娠妇女向专家咨询可减少胎儿死亡概率。临近分娩期者可考虑尽快分娩以减少胎儿风险。疫苗对血清抗体阴性的生育妇女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
    曾雅畅;唐 卉
    2010, 37 (5):  333-335. 
    摘要 ( 1625 )   PDF(226KB) ( 4761 )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发生于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高。既往研究表明,发病主要与胎儿线粒体脂肪酸代谢障碍(FAOD)有关。近年研究发现,除与长链3-羟基辅酶A脱氢酶(LCHAD)缺乏有关外,与中短链脂肪酸缺乏、母亲或胎儿各类基因片段的变异缺失、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毒物堆积、病毒细菌螺旋体等微生物感染、激素水平和体质量指数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呈多因素异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oll样受体2和4表达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翟洪波;徐 键
    2010, 37 (5):  336-339. 
    摘要 ( 1763 )   PDF(223KB) ( 5079 )  
    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对维持正常妊娠至关重要。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是机体重要天然免疫受体分子之一,TLR2识别肽聚糖,TLR4识别内毒素脂多糖。通过信号转导机制引起核因子κB(NF-κB)等转录因子的活化并调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等的产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这些细胞因子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密切相关。探讨TLR2和TLR4在胎盘中的表达,及其在URSA中的可能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甲基化及其新进展
    陶 冶;王 勇
    2010, 37 (5):  340-343. 
    摘要 ( 2171 )   PDF(235KB) ( 6401 )  
    表观遗传是一种没有DNA序列变化并且可以遗传的基因功能变化。甲基化是表遗传修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基因型和表型间的重要纽带。DNA甲基化受到DNA甲基化转移酶的调控,并在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中,将基因的甲基化状态遗传给后代。真核生物DNA甲基化的差异,在基因表达的调节过程中以多种形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DNA甲基化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正加快探索DNA甲基化的奥秘。DNA甲基化在肿瘤等疾病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甲基化已成为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细胞黏附分子
    张蓉艳;吴瑞瑾;林 俊
    2010, 37 (5):  344-346. 
    摘要 ( 1808 )   PDF(217KB) ( 4964 )  
    细胞黏附分子(CAMs)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组织修复、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等。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已证实CAMs是与EMs发病密切相关的一类分子,其通过调节异位内膜细胞与腹膜的黏附,参与异位内膜的种植。深入研究CAMs在EMs发病中的作用,对寻找生物治疗的靶点有重要临床意义。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内膜干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意义
    袁 华;龚 健
    2010, 37 (5):  347-350. 
    摘要 ( 1652 )   PDF(219KB) ( 4828 )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是多因素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着分离并界定出人类子宫内膜干/祖细胞,且这些干细胞可能定位于基底层的间质中。目前仍未找到独特的鉴定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标志物。子宫内膜可能存在至少两种干细胞,包括子宫来源或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其可经逆流的经血或经循环迁移至异地,并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形成EMs病灶,这表明EMs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疾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倪 婕;顾 林;史颖莉
    2010, 37 (5):  351-354. 
    摘要 ( 1709 )   PDF(255KB) ( 4908 )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雌激素与其受体(ER)结合后调节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而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ER的变化可能影响雌激素生物学效应。近年研究表明,ER基因多态性与EMs发病存在相关性。研究ER基因多态性与EMs的相关性对揭示EM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就ER基因多态性与EMs发病相关性做文献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现况
    江小香;项双卫
    2010, 37 (5):  355-358. 
    摘要 ( 1592 )   PDF(229KB) ( 4828 )  
    子宫腺肌病治疗方法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临床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口服避孕药、雄激素类衍生物、孕激素类和米非司酮,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正在探讨中,抗侵袭、抗血管生成药物、受体干预和基因治疗会逐步用于子宫腺肌病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腺肌瘤或子宫病灶切除术、盆腔去神经支配治疗术、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及磁共振引导下超声聚焦手术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色素P450 19基因与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叶 沛;王 勇
    2010, 37 (5):  359-362. 
    摘要 ( 1699 )   PDF(246KB) ( 4747 )  
    芳香化酶P450(P450arom)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雄烯二酮和睾酮分别转化为雌酮和雌二醇的限速酶,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如卵巢、脂肪、肾上腺。细胞色素P450 19基因(CYP19基因)是P450arom的编码基因,其组织特异性表达决定了P450arom在各组织中发挥不同的生理或病理作用。CYP19基因功能亢进导致其产物P450arom增多,与许多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CYP19基因功能不足,引起上游底物即雄激素堆积,该现象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观察到。综述CYP19基因的结构特性、调节机制及其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和PCOS的关系,同时展望此类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马耀梅;朱颖军;王英红
    2010, 37 (5):  363-366. 
    摘要 ( 1591 )   PDF(257KB) ( 5432 )  
    近年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发病率剧增,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耐药现象已经成为药物治疗的严峻挑战。白色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机制包括两大类。一是抗真菌药物对真菌细胞作用的下降,其中包括药物靶酶的改变影响了药物与细胞结合和外排蛋白增加使药物外排增加。二是真菌细胞对药物的应激反应,其中包括代谢的改变降低了药物的毒性,细胞在不同压力下伴侣蛋白的活化和信号传导的级联反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RNAi沉默STAT3基因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定植和侵袭的影响
    吴维光;陈亚琼;陈 晓
    2010, 37 (5):  367-369. 
    摘要 ( 1548 )   PDF(530KB) ( 4693 )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对宫颈癌SiHa细胞定植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针对人STAT 3的基因设计并合成编码小干扰RNA(siRNA)的寡核苷酸,克隆入pSilencer2.1-U6-neo质粒中,构建STAT 3基因shRNA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人宫颈癌SiHa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STAT 3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体外侵袭实验检测SiHa细胞的定植和侵袭能力。结果:构建的STAT 3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成功地转染人宫颈癌SiHa细胞,细胞STAT3蛋白及mRNA表达均下降(P <0.05);SiHa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克隆数和穿透Matrigel膜的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 <0.05)。结论:STAT 3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通过下调STAT 3基因表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定植和侵袭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醋酸-碘试验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
    李洁;赵树旺;崔丽阳;樊婷婷;岳天孚;张丽琴;乔友林;魏丽惠
    2010, 37 (5):  370-372. 
    摘要 ( 2479 )   PDF(208KB) ( 4022 )  
    目的:评价宫颈醋酸-碘试验(VIA-VILI)筛查宫颈癌早期病变的价值。方法:2008年5月—9月对天津市大港区迎新街社区的2 006例30~59岁有性生活妇女进行宫颈癌早期病变筛查。采集宫颈脱落细胞留做薄层液基细胞学(LCT)检测。然后应用5%醋酸及希乐液涂抹法进行VIA-VILI,VIA-VILI阴性而LCT结果异常者、VIA阳性者或VILI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最终有2 000例纳入试验,VIA-VILI阳性并取活检347例,病理结果显示≥CINⅡ者47例(占13.54%);LCT阳性并取活检134例,病理结果显示≥CINⅡ的50例(37.31%),其中39例为VIA-VILI及LCT均为阳性者。筛查CINⅡ及以上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VIA-VILI方法分别为81%、84.6%和0.656,LCT检查分别为90.3%、88.4%和0.787。结论:VIA-VILI试验筛查宫颈病变的效率虽低于LCT检查,但方便快捷、价格低廉,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白带染色和阴道炎五联检法对阴道分泌物的对比分析
    刘永生
    2010, 37 (5):  373-374. 
    摘要 ( 1545 )   PDF(217KB) ( 4330 )  
    目的:探讨常规白带染色法与阴道五联检法对阴道分泌物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对 1 158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白带染色镜检,同时用阴道炎五联检试剂卡进行检测。结果:阴道炎五联检法的细菌性阴道病(BV)检出率高于白带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霉菌和滴虫的检出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阴道炎五联检法不能反映脱落细胞学的情况。结论:在基层医院可用阴道炎五联检试剂卡筛查阴道分泌物,对较严重妇科疾病患者应用白带染色法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脱落细胞学的漏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产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
    张志革;张燕飞
    2010, 37 (5):  375-376. 
    摘要 ( 1407 )   PDF(236KB) ( 38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